原创 GlobalMD 全球医生组织
阅读文摘
在各种养老机构和居家护理中,护理人员常以“亲爱的”;“宝贝”等昵称、缓慢语调和简化句式与老人们的交流,这种被称为“长辈语”虽然出于善意,却可能带来负面影响。
最新研究显示,“长辈语”源于对老年人脆弱、无能和依赖的刻板印象,容易让被照护的老者感到不被尊重,甚至引发抗拒护理行为,如拒绝进食、推开护理人员或者情绪激烈反应。
研究人员通过调研发现,在养老院与老年人互动中,84%存在使用“长辈语”。为此,他们开发了“CHAT”聊天语言培训项目,通过视频和情景教学,帮助护理人员学会以“平等、尊重的方式与老人聊天。经过培训后,养老院中的”长辈语“使用率从35%降至20%,老人们抗拒行为也明显减少,抗精神病药物使用趋势下降,护理质量和老人福祉同步提升。
值得注意的是,文化背景也影响”长辈语”的接受度。在西方文化中,昵称表达亲昵而非轻视,但在医疗和护理环境下,尊重老年人的意愿、使用正式称呼更能避免误解和疏离感。
老年学专家建议,护理人员应当倾听老年人和家属的偏好,主动调整沟通称呼方式。老年人及其家属也可以礼貌表达对称呼和交流方式的期待,促进平等、和谐的关系。
“长辈语”虽然出于关心和关爱,但其潜在负面影响不容忽视。通过专业培训和文化敏感沟通,专业护理人员能够更好地尊重和理解老年人,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自尊心,促进积极健康的老年化社会氛围。
对老年人们的称谓
北京人称谓老龄父母“老爷子或老太太”。更随意的人也叫“我们家老头儿而或老太太”。当然,比较尊敬的称谓是“老人家或前辈”。总之,不同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有不同的方言称谓或俗语。比如老教授、某某博士或老局长等等。
原标题:《“长辈语”的隐患:如何用尊重的语言对待老年长者?》
阅读原文